长沙古时候的名称
长沙古名也是长沙,古又名潭州。
公元前
221年,以长沙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岭、东临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围内建立起了长沙郡。
据记载,长沙地区夏时属三苗国,后华夏族征服三苗族,长沙地区成为扬越人居住地,名沙,意为湘江两岸白沙如带,而加之古越语发语词或虚敬词长,得名长沙。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此为长沙县名之始。隋炀帝时废除潭州而复置长沙郡,以长沙县为郡治。
湖南长沙旧称
长沙古名也是长沙,古又名潭州。公元前221年,以长沙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
南岭、东临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围内建立起了长沙郡。据记载,长沙地区夏时属三苗国,后华夏族征服三苗族,长沙地区成为扬越人居住地,名沙,意为湘江两岸白沙如带,而加之古越语发语词或虚敬词长,得名长沙。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此为长沙县名之始。隋炀帝时废除潭州而复置长沙郡,以长沙县为郡治。长沙商业繁荣兴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交易兴旺,清末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长沙古代雅称
长沙市,别称星城,湖南省辖地级市、湖南省省会、特大城市[135]
,地处华中地区。是***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1]、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147]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2][3]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截至2021年末,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1819平方千米[5],常住总人口1023.93万人。[151]
长沙古称临湘
长沙古名也是长沙,古又名潭州。
公元前221年,以长沙为中心,在北至
湖北以南、南逾南岭、东临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围内建立起了长沙郡。
据记载,长沙地区夏时属三苗国,后华夏族征服三苗族,长沙地区成为扬越人居住地,名沙,意为湘江两岸白沙如带,而加之古越语发语词或虚敬词长,得名长沙。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此为长沙县名之始。隋炀帝时废除潭州而复置长沙郡,以长沙县为郡治
湖南的旧名有多惊艳
据历史记载 以前的耒阳是隶属桂阳郡!!内容如下: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北境置长沙国,
南境置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朝帝,舞拜,定王动作吊滞,帝问其故,刘发答:“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景帝喜其对答,即诏令增益武陵、桂阳。自此,耒阳县随桂阳郡归属长沙国。
王奔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36),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4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桂阳等郡,耒阳隶属刘备治下的桂阳郡。建安二
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后和解,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3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耒阳改属孙权治下的桂阳郡。
三国时,耒阳一直是吴国的属地。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阳县为4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二县(即今常宁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不久改名利阳县),耒水以东这地仍为耒阳县。新平、新宁、犁阳三县隶湘东部,耒阳且隶桂阳郡。西部均属荆州。
西晋,今耒阳境内有耒阳、利阳二县,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部,两郡均上属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攀市)。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