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话什么意思 说阴阳话什么意思
来源头条作者:小诺欢乐豆对许多概念,我之前始终不愿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一旦定义,就会影响甚至误导大家的领悟,道不可言,可言非道。但现在发现如果不说,我很难继续讲下去,所以决定从基本概念讲起,希望大家能得鱼忘筌、得免忘蹄,明白我的意思后,忘了我说过的每一个字,得意忘言。

如果以周易为界,前面十二节合为一篇,是讲易经起源,本节属第二篇,开始正式讲易经。

1,可道非道

易经满篇都是道,我们先看看道是什么。谈到道当然离不开道德经。我并非是要学王弼用老子的思想解易,仅仅是因为老子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那么他们谈的道在当时应该是同一个事物,可以互相印证。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不可言。虽然不可言,道德经还是言了五千字,与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照,我们可找到这段文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现在,我们就大致可以得出道的定义:道就是一美一恶,一善一不善,一有一无,一难一易,一长一短,一高一下,一音一声,一前一后等一切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的两相对应,易经统称为一阴一阳。

这里纠正之前的一个不严谨的说法:阴阳无好坏。因为善不善、美恶就是好坏,所以只能说阴阳不等于好坏,好与坏只是众多两相对应中的一种。从这点大家也可以体会为什么道不可言,可言非道,因为一说即错或一说即偏。即使我这样修正了,现在说的就是对的了吗?肯定不是,一阴一阳是道,道可不见得就只是一阴一阳,所以我也只是说说而已,大家记住得意忘言即可。

我们先用易经中一些常见的阴阳,验证一下,顺便加深大家印象:1,奇偶,是相随,一个奇数必然后面跟一个偶数。2,男女:相生?男生女,女生男?不靠谱;相成?男主外女主内,互相成就?过时了;相倾:力量相倾?不一定。相和,相随: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从当今社会看这就是个笑话。所以男女定阴阳,泛泛来说大致有那么点意思,但如果具体使用,针对实际个体的话,女阳男阴也正常。

2,阴阳困境

阴阳的概念有了,但谁是阴谁是阳呢?道德经没讲阴阳,最多说了个万物负阴而抱阳,而易经,确切说是六十四卦,压根没提阴阳,孔子十翼说阴阳了,但却没明说谁阴谁阳。易以道阴阳,是庄子说的,这时都战国时期了,孔子都死了一百多年了,而且庄子也没具体说阴阳,真正开始系统说阴阳的,大约是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们,而这时孔子都死了两百年了,这就让人尴尬啦。我们只能尽量找些离孔子近的材料,先看看能否找出什么线索。

3,众说阴阳

管子记载: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仲比孔子早了一百多年,管子这本书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期,晚于孔子。不过这句话,我倒更倾向于是出自春秋时期。

另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中记载: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这与管子观点相近,这本书据专家鉴定是在老子与管子之间,最迟也是战国中期,这应该是最接近易经的阴阳论述了。

为了尊重各方意见,再选一个,那就是阴阳学说的代表人物邹衍他们了。可惜他们的著作基本失传了,好在他们的思想在一些典籍中仍被保留。如搞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在上下,在大小,在强弱,在贤不肖,在善恶,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真是让人恨得牙疼呀,我才说过阴阳无好坏,你这却说善的都是阳,恶的都是阴,可是上下、大小、强弱,那个善那个恶呀。

再找一个网红,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素问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这各自说各自的,难以下手呀,我们还是从易经入手,自己推衍一下,再来和这印证吧。

4,始于天道阴阳。

先从阴阳字面意思下手吧,鉴于对古文字没研究,这里取个巧,六十四卦虽然没提阴阳,卦辞中却有一个阴字,我们就从这个字开始。中孚卦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从这句话来看,不管阴最初字意是什么,在这里必然是其子看不见之处。

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伏羲是观日夜冷暖确立的天道,如果周公系辞时要定阴阳,看不见为阴,必然是夜为阴,日为阳,而夜冷日暖,那就是冷为阴,暖为阳了。这与管子和黄帝四经相符,这大概率就是易经阴阳的源头了。

6,刚柔定地道阴阳

说卦说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我们之前讲地道时,以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中的弱代柔、刚代强,解释了地道即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但老子和孔子同时代,孔子为什么不直接用强弱,这不是更直观吗?只能是强弱这种表达不合适。我们再回顾一下,地道,大地养育万物,强弱应该只是万物之道,地道的表现形式而已,按易经的说法是用不是体。再想想我当时是引用了道德经的地法天,但大地怎么会效法天呢,所以法只是文学用词,实际情况是:大地要养万物,天横加干涉。柔就是咱听话,你说啥是啥。刚就是我爱干嘛干嘛,你管得着嘛。写成官话就是:柔是顺,没有自我,刚是健,放飞自我。由于柔对应的正是天道的冷,也就是阴。所以地道阴阳的确定原则:主动的为阳,即刚,也就是天,被动的为阴,即柔,也就是地。这是地道阴阳的起点。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以前下意识的认为天地才是阴阳的起点,看来是没分清天道地道与天地的区别,天道没天地啥事的。

以地道原则来判断:先后、上下,贵贱等等,都有主动被动即柔刚的意思,所以先、上、贵为阳,后、下、贱为阴。奇偶的阴阳,则是由先后衍生出来。

7,立人之道曰静与动

说卦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同地道一样,我们也调整一下。之前讲人道时,我用仁政、义行中的政行代替了仁义,变一下,政是思(想),只有静才能思,行就是动,动即行。看到静与动这两个字时,我又快疯了。

六十四卦讲的全是阴阳、刚柔、动静。阴阳是天道,刚柔是地道,动静是人道,更合逻辑,哪里有仁义什么事?仁义的内容都是孔子加上去的。而且人能做的无非就是一动一静,所以立人之道曰静与动,这应该才是易经的本来面目。我们按这个往下推推看看。

人法地,按地道的的主从或先后论,政或思,为主为先为刚,行或动,为从为后为柔,人道阴阳就是阴动与阳静了。哈哈哈哈,出问题了吧,不应该是阴静阳动的吗?

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所以按对应来说,阴、柔、仁是一伙的,阳、刚、义是一伙的。但儒家宣传仁义,仁是第一位的,怎能和阴这个他们宣传的恶沾上关系,朱熹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解释说应该是立人之道曰义与仁,只是笔误,写错了。你这是在骗小孩子吗?这是儒家的圣典,流传这么多年,写错了不会改吗?孔子能干出笔削春秋的事,他或他的弟子还改不了一个字?所以事实更可能是:就道而言,孔子终究只是个业余选手,没能力随心所欲笔削易经,也只能改成这样了。所以如果动静分阴阳,阴动阳静才应该是事实的真相。

道家崇尚静,儒家崇尚动,两家斗的不可开交,我一直认为他们只是各自占据了阴阳的一面,道家崇阴,儒家崇阳,谁能想到反而是道崇阳,儒崇阴。儒家崇阴也可以呀,你还非要说自己崇的是阳,然后乱改阴阳,后世千年以儒为宗,这就是阴阳混乱的根源呀。

8,善恶与阴阳

从逻辑上看,我们确定的阴阳才是真正的阴阳,但现实中,阴阳体系其实是在阴阳家手中建立起来的,他们将阴阳与五行合二为一,再与儒家融合,形成了善恶定阴阳的阴阳五行体系,这才是后世人们所熟知的阴阳。

我们试试往善恶上靠一下,善恶,按主从的角度非要论阴阳的话,似乎可以与贵贱挂钩,贵的善贱的恶,从古时尊卑的角度看没问题,但贵贱可以说贵主导贱,善恶可以说善导恶吗。不按主从,按天道明与暗的角度来说,从儒家的角度也能说通,但善一定处于明处,恶一定处于暗处吗。不过,似乎除了阳动阴静外,和儒家通融通融,也算能达成一致,至于阳动阴静嘛,可能是我错了,即使我对,要通融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道就是道,善恶,终究是儒家之道,并非以万物为刍狗的天地之道,况且,易经阴阳可以解释五行阴阳,但五行阴阳能解释易经阴阳吗?换个角度,易经阴阳为什么要去解释五行阴阳,我纵横天下数千年时,你还在娘胎里呢。

9,重定易经中的阴阳

再回到易经,什么是天道?天道是阴阳消长形成一个圆,圆的特点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主无从,甚至谁上谁下都无所谓,终究会循环过来,所以,其实对易经来说,关键词是相对、消长,也就是分阴分阳可以,谁阴谁阳其实无所谓,并不影响消长轮替。

什么是地道,地道是刚柔,刚柔不是阴阳,只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已,刚柔分阴阳形成一个圆只是顺逆之间刚柔合宜时的路径,换句话说,我完全可以选择阴刚阳柔,即我不想昌就想亡,那个圆你就形不成而已。难道植物夏天还就不能死,冬天还就不能活了吗?

什么是人道呢,人道就是动静,我不想亡只想昌,因此我要动静以时,以达到刚柔合宜。让你静时你静,让你动时你动,是柔;让你静时你动,让你动时你静,是刚。因此动静既不是阴阳,也不是刚柔,所以,阴阳刚柔,谁动谁静根本不是个事,只有动静以时且刚柔合宜时才会有阴阳那个圆。但,有多少人多少事能做到呢?

因此,易经的阴阳就是消长循环的两两相对,这个阴阳只是统称,各组阴阳之间无共性,即阴阳是阴阳,刚柔是刚柔,动静是动静。易经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动静有常,三者本就独立,可以互相组合,没有什么阳刚阴柔,阳动阴静的所谓阴阳特性,六十四卦不就是这三者的排列组合吗,从这个角度说,五行的阴阳不过是这些组合中的一部分而已。

说了这么多阴阳,最终说了个寂寞,全为五行打工去了,五行阴阳离不开五行,而那又是一个巨坑,今天不去跳了,前面讲的权当为以后讲五行做铺垫了。目前来看,仁义与动静这事更重要,虽然我没多说,但这事如果属实,那就要重新审视孔子对六十四卦的解读了,我需要静一静,思考一下,所以今天对阴阳的收尾很仓促,好在易经就是讲阴阳,后面可以随时找到场景补充与修正,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以使我能尽可能的发现我所论述的错误与不足之处。

这段时间其实很纠结,道不可言,可言非道,所以我初时只是想给大家整理出学习路径,但路走的走的就歪了,既然走到这一步了,那就破罐子破摔吧,下节我们折腾八卦去。只是,大家别嫌我啰嗦,希望大家看我的每一篇文章时都能记得:得意忘言,感而遂通。

另,大家读了如果感觉有启发,还请随手点个赞,最近才明白,原来点赞可以让头条加大推广,易道衰微,还望相助。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