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治八字
内容导航:顺治八字顺治八字命理解析皇帝的八字有什么特点康熙皇帝八字董鄂妃顺治八字

顺治八字

清圣祖康熙皇帝出生于公元1654年5月4日,农历顺治十一年(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时。

大运(1岁起


运):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戊日干生于辰月,比劫印多,日干强旺。八字无财,好在有食神泄秀。申暗藏壬,辰暗藏癸,财的余气,若大运流年遇财则发。印多身旺,以食伤(金)、财(水)为喜用。

男命中印为母亲或女性长辈,偏财为父入辰墓,辰为华盖,故其命中与父亲缘薄。

顺治八字命理解析

生于1681年3月29日

阴历二月初十

卒于1726年10月3日

阴历九月初八,丙午


年 丁酉月 丁酉日

八字:辛酉 辛卯 甲午 辛未(8岁启运)

好运:庚寅 己丑 戊子 丁亥 丙戌

八爷五行属木,生于二月,得令。四柱无印,看得见与母没缘,年官辛金三透,克身太过,年支又为酉官,冲克大纲卯木。因此八字衰微。时支为财星都是妻星,不旺。但财星而生官克身,故为忌。日支妻宫与时支暗合,两失其用。年柱正官坐直官,其他柱官过重,身弱不敌,夭亡之命。月柱正官坐劫财,主手足失和,易遭手足盆友拖累。性情犹豫不决、言谈举止分歧、个性化变化多端、刚而无断。也有就是说他淡泊、性急、政界落败、无远虑、有近忧

卒于1726年10月3日,阴历九月初八,丙午年 丁


酉月 丁酉日,好运丁亥,天干地支三丁克三辛,十二地支三酉克一卯大凶。

皇帝的八字有什么特点

一、关于乾隆八字的官方解析版本

据史料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其生辰八字为:辛卯 丁酉 庚午 丙子。

相传宫廷御用命理师曾对乾隆的八字”有这样一段批语:“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难,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方


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其中的“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几乎囊括了“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二、民间传说中对乾隆八字的解析

相传,曾有人拿着乾隆的八字请教过一位盲人算命师。

这位盲者断言如下:

如果此八字是女命的话,这女子就是个游娼。而且是个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尤物。

理由是:子午卯酉谓之四柱桃花;年上地支之卯,见时上地支之子为咸池,煞犯桃花,这叫遍野桃花,绝非良家妇女偶尔红杏出墙者可比。而地支中子午卯酉在方位上代表的是北南西东。该八字中五行缺土,插足无根,所以命中注定是要漂泊风尘


的。

如果此八字是男命的话,则要看其出身,不可一概而论。

倘若是个读书人,将来会成为聪明绝顶,名震四方的幕友,但好酒爱色,潦倒以终。

理由为:时上子水是伤官,主智慧;年上卯木是财,卯酉对冲,本是劫财;但卯上天干之辛,也是劫财,上压旁冲,哪怕有座金山也要饿死。

假如是个武官,则可成为青史留名的名将。

理由是:本命庚金,秋金生于八月,是阳刃,极强极旺。庚辛金加丙丁火,好比精金百炼,可成利器极品。子水伤官,月上之丁是七杀;八字中只有一个杀,命理中有所谓独杀为贵之说;又好在有伤官驾杀为用。利器在手,兵权独操;征南讨北,威震八方,定可青史留名。


而武将攻城略地,南征北战,战无不克,打了胜仗之后,玉帛美女,任尔取携,遍野桃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如果这个八字生在王侯家,就是当皇帝的命。

理由如下:帝王之命,第一看本身强弱。扶月之金,当权得令,外阴内阳,坚刚之性,独异于众,万物遇之,无不摧毁,此为秋金之体性。

有火来煅炼,遂成钟鼎之才;土多培养,反惹顽浊之气;见水则精神越秀;逢木则琢削施威。金助愈刚,过刚则折;气重愈旺,旺极则摧。强金得水,方挫其锋;气旺得泄,金清水秀。而这个本八字中的子时,正是难逢的好时辰。

八字中三金、三火、一水、一木、譬如煅冶,金属要多,火要旺,水不必多但要


寒。子水之性阴寒,得此淬沥,方成利器。

而子午卯酉成四方拱夹之局,坎离震兑,贯乎八方,金瓯无缺,是声威远播之象。

而四柱八字之间,地支存在着子午相冲、卯酉相冲;四柱又是年柱辛卯金克木;月柱丁酉、日柱庚午都是火克金;时柱丙子丙水克火。正所谓无往而不冲不克,这样的八字实在少见。

但惟其少见,所以为贵。而且凡冲克不一定都是坏事,相反亦可相成,譬如锻冶,出火之金不能无水来淬,这就是水火既济,而非水火不容,这个八字正就有相反相成之妙。

而且,这个八字中的时辰,可谓是画龙点睛。 “子”不但主智慧,敌杀生财,而且成了四位纯全之格,不管做什么都是第一流的。


>

康熙皇帝八字

因为汉字五行方面的研究,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所以康熙字典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研究汉字五行属性的标准。

董鄂妃顺治八字

没有 记载,是野史记载的 清世祖孝献皇后(?-1660年),又称“董鄂妃”,栋鄂氏,世祖福临之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18岁入宫。

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


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

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东陵)。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

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

洪无计可施,最


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

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

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


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

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


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

孝庄文皇后出于***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

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

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


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


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


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顺治手书“敬***”碑(拓片)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号,嘘气而死。


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


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


(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