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生命线
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家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法治中国建设主要原则有六个,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具体如下: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入贯彻***法治思想,系统总结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活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限制、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和权利。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制度设计行得通、真管用。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人民当家作主,贯穿国家治理各个环节。******在上海考察时,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谆谆话语,道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重大项目该不该上马,民生政策该如何设计,发展与环保怎样统筹……现在,各地在推动重大决策时,通过民主恳谈、民主协商等多种形式倾听群众意见、汇集各方智慧。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说到底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穿于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为人民”是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价值底色,目的就是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的很多制度创新,都是来自群众首创。“枫桥经验”形成独特的矛盾调解机制,小岗村的“红手印”按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开经济特区制度的大门……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激发蕴藏于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的制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的治理才能实现自我革新的优化。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全会对此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指出,“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就能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时,人民大会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有学者认为,这部法律的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也为全面依法治国蓝图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3年前,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年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依法治国进入了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的新时代。
“依法治国”理念已经从一颗幼小的种子,成长为荫蔽万家的参天大树。
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是指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坚持司法公正,树立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灵魂。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在执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严肃执法,秉公办案,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法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
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①天平与宝剑共同构筑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会的崇高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是实现法治的保证,也是司法独立的基础和原因。②
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对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应当始终坚持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通过切实维护公平公正来实现社会和谐,绝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和谐而掩盖矛盾,掩盖不公正现象。有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和矛盾,往往是出了问题捂盖子,遇到矛盾绕着走,结果使问题越积累越复杂,矛盾越放任越激化,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过去由于我们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重、压力大,加快经济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产生了过分追求效率的思想倾向,虽然坚持了效率优先,但没有很好地兼顾公平,导致实际工作中虽然经济建设效率较高,但在社会公平方面欠账较多,从而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造成局部性的社会不和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克服片面追求效率的倾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精神,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精力,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施政、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表现最集中的领域,因而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难点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如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收入分配问题、行业垄断问题、企业改制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拆迁问题、教育医疗问题、“三乱”问题、腐败问题等等,都是如此。能不能解决好这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是不是融洽,社会能不能稳定和谐。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当务之急,也应该是最适当的突破口和抓手。
第四,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加强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最终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同时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只有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自觉地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价值,就能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